2019年,公安机关抓获一起珠宝假冒团伙,涉及假冒品牌帆克雅宝、伯爵、蒂芙呢、卡地亚、尚美、宝格丽等8个品牌的成品首饰700余件。而在被抓获之前的近两年时间,涉及销售假冒以上8个品牌的首饰2600余万元。

顶级奢侈品牌珠宝首饰的精美设计、精湛工艺一直吸引着众多爱美人士的目光,然而高昂的售价也将很多人挡在了门外。奢侈品的价格水涨船高,不少不法分子将目光盯向了高仿奢侈品珠宝。
近年来,珠宝奢侈品的假冒高仿层出不穷,高仿产业在隐形壮大。我们梳理一下思路:消费者想买珠宝——喜欢的设计买不起——买高仿——高仿工厂竞争激烈——除了价格没有设计品牌等优势,所以打价格战——恶性循环。从中,我看到中国珠宝行业需要解决的三个真相。
1.打击假冒高仿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低成本投入且利润空间大,售价仅为正品的十分之一,是商家追逐高利润,享受快钱的心态。或许有的商家觉得用真金白银做仿制品不涉及犯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就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依法对肖肖、婷婷等4人因出售一批用真金白银制作的仿冒“Cartier”“VCA” “PIAGET”等品牌的手镯、项链等首饰提起公诉,普陀法院以该罪分别判处4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至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不等。

珠宝高仿售卖不仅盛行网络微信,珠宝行等销售渠道,还有不法分子胆大到搬到珠宝展销来。
2019年11月,黎女士通过小红书加了一个珠宝首饰推广的微信并得知对方将举办为期3天的上海珠宝展。她来到现场,只见桌台上放满了卡地亚、蒂芙尼、梵克雅宝等奢侈品珠宝品牌,而售价仅仅是专柜标价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经查,这些珠宝都是假冒的。
有制作就有销售,有的售卖商和一些商家员工认为自己不是制作假冒高仿品的始作俑者,带着与自己无关的侥幸心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也是犯法的。在一起高仿犯罪案现场,一个员工狡辩道:“老板让我卖我就卖了。”这不是免责理由,打工者如果知法犯法,照样严惩不贷。
2.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社会理念 打造自己的奢侈品
打击犯罪不是最终的目的,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才是。由于珠宝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经验积累方面尚有不足,大部分的珠宝企业都属于家族性企业的模式。世界知名的珠宝公司如卡地亚、宝格丽等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已经完成了模式转换,建立了良好的珠宝行业生态。
作为珠宝人来说,高仿市场的盛行真的不利于国内品牌的成长。国外大牌之所以能那么吸引人,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它们的品牌文化传承。与其售假,珠宝行的企业不如提升自己的工艺与设计,在竞争中打磨自己的产品,才能让品牌发光。

周大生是中国知名珠宝品牌,也是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走在前列的珠宝企业,其知识产权布局的历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专利方面,周大生共有648项专利,其中外观专利636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其专利申请量自2017年开始增多,仅2018年一年便有327件专利申请。
中国人的精明和灵活性真的是世界一等一,中国的大牌珠宝高仿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做工精、效率高、价格低......可以说,奢侈品入门款的珠宝难不倒中国的珠宝匠。
在《珠宝产业网》组织的市场调查中发现,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增大,高仿珠宝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制造商们想要以假乱真并不难。珠宝制造工厂已经可以达到珠宝奢侈品制造工艺的技术,为何仍在加工模仿其他品牌的产品,而迟迟没有制造出自己的奢侈品,也没有设计出广泛流行的款式?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3.尊重原创 提高消费者意识
珠宝高档专卖店展柜的价格总是让人望而却步。人人都有入手一件高档珠宝的心理,当网络上出现了卡地亚、蒂芙尼、梵客雅宝等品牌高仿产品的售卖。这些高仿珠宝奢侈品牌,与正品相同的材质、款式、规格,且刻有所仿品牌的logo,如此就成就了一波波高仿珠宝的产业雏形。

另外国内的终端受众,要么是新兴中产阶级或小白把这种A货珠宝作为一种低成本,高虚荣的消费品;要么是真正的有钱人混圈子,买来一部分混入自己众多正品中当成一种饰品的社交符号;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骗小三,哄老婆的,男方买4位数的东西,女方以为收了5位数的礼物,皆大欢喜。
高仿终究还是假货,购买者如果就此被人贴上爱慕虚荣的标签,实在不值当。好朋友小丽说:“戴真货出去,不管去哪儿、遇见什么人,我都可以坦坦荡荡。戴假货也许可以骗过别人,可是骗不了自己。”为避免戴着高仿出去,还承受着“心虚”的尴尬心理,奉劝消费者应尽量选择专柜或官网网店这样有正品、售后保障的平台购买,切不要因贪图便宜而购买假冒产品,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结语
中国品牌一直面临着“过度依赖广告与促销、低价竞争、品牌抗风险能力差、销售额高得惊人但利润低得吓人”的尴尬局面。企业热衷于眼前利益,不注重技术升级,甚至缺乏品牌的打造意识。品牌缺失危害无穷:一方面是假冒伪劣丛生,另一方面,也损害了中国品牌的形成。在这种情形下,极个别的打假行为并不会带来实际效果。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营造中国的品牌生存空间,提高消费者正品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维护好中国品牌的知识产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