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头条
龙岗宝协会长黄仕坤应邀出席“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并代表发言

 时间:

2023-07-07

 浏览量:

7月4日下午,围绕“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的“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广东省政协委员会、深圳市龙岗区珠宝行业协会会长、金雅福集团董事长黄仕坤应邀出席会议并代表发言。


龙岗宝协会长黄仕坤应邀出席“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并代表发言


作为制造业大省,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强。其中,传统产业3.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38.9%。为了助推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实现,广东省政协组织了高规格的调研活动。组成以林克庆主席,袁宝成、李心副主席,陈文明秘书长为顾问,经济委主任梁维东为组长,伍守荣副秘书长和经济委副主任为副组长,省工信厅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省政协委员和省社科院、广州大学等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参加的联合调研组,于3月至5月间,深入珠三角9市和韶关、湛江等共计17个地级以上市以及河南、安徽等地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深入调研6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召开20场座谈会,面向全省2217家制造业企业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省政协主席林克庆指出,省委省政府接续制定出台了“双增”行动、“制造业当家22条”等利好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送“定心丸”、注“强心剂”,所以大家务必要坚定信心、认清形势,大力弘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推动广东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并进贡献力量。


广东传统产业“顶梁柱”“压舱石”作用突出


省政协经济委主任梁维东在座谈会上首次发布了专题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当前广东传统产业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突出。传统产业仍保持广东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在广东重点发展的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传统产业。2022年,广东六大传统产业实现增加值1.4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制造业增加值(3.6万亿元)比重38.9%。传统产业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21年达到2.9万家,占规上制造业企业数量比重为44.6%,年均就业人数占规上制造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8.9%,传统制造业为全省规上制造业贡献了34.4%的营业收入、31.9%的利润总额。


不少领域领先国内外,如家电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40%,占世界家电市场份额近30%;陶瓷、平板玻璃等材料领域产能全国前三;轻工纺织产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产值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服装出口额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球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总额的6%以上;食品饮料产业营收8494亿元,排名全国第三,精制食用植物油、酱油、冷冻饮品、饮料产量居全国首位,其中,酱油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


向先进制造转化效果显著。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以及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等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两化融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机器换人成效显著,广东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之一,东莞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近4700家、产量达到160万套,位居全国第三。家电、纺织服装、陶瓷等产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不断形成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截至2022年,在工信部公布的7批绿色制造名单中,广东获评绿色工厂22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3家,绿色设计产品967种(超过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调研报告也分析指出了当前广东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三不转”现象仍较普遍,广东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尚无转型升级打算,大量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问题突出。某老牌厨房家电企业反映,公司想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但研发实力不够,一直难以实现。此外,还存在资源要素支撑相对不足等问题。调研发现,广东传统产业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面表现不一。


建议1: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


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支撑性作用,真担当善作为,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加力,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具体来说,就是建立独立考核体系,对考核优秀地区加大土地、财政、用能等指标支持。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协同发力、激励引导,健全省市县镇四级联动、部门协同、闭环督导机制。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产业大市一方面要“保”传统产业的高端和核心,留住核心企业总部、核心制造、创意设计等重要环节、终端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转移升级,让更多企业落户粤东粤西粤北,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为企业在转型中提质提供条件。


高水平打造“富县强镇”产业集聚平台。实施园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引领工程,以产业共建合作区、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为重点,探索以“1+N”模式整合县域各类园区,建设若干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推广珠海5.0产业园模式,构建“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好、运营优”的标准化产城一体空间。完善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细则指引,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培育一批“精而美”的制造业特色小镇和工业示范强镇。


建议2:依托省属高校建立“企业家学院”


建议在省属重点高校选择院系设立“广东企业家学院”,培育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诚信守法、创新引领的新时代广东企业家队伍。每两年评选一次“广东十佳企业家”,彰显企业家重要地位。


实施“卓越工程师”“先锋设计师”“首席工匠师”三师培育工程,解决人才“痛点”。像重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民生工程一样,大力实施“三师”培育工程,将三类人才项目纳入职称评审“直通车”遴选评审范围。


健全细分行业硬科技支撑平台,加强技术难点精准攻关。实施传统产业实验室培育计划,新建、重组、升级一批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新建一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布局院士专家成果转化中心等重大功能性转化平台。


“以更大力度突破要素制约瓶颈”,调研报告建议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企业在土地、能耗、环评等方面的省级统筹保障,同时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倾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广州、深圳、港澳等地区合作探索建立“科创飞地”“离岸飞地”“特别合作区”等,更好吸引配置和导入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创投资源、市场资源等。


建议3:实施“品牌+标准+品质”系统升级行动


建议实施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扶持计划,构建粤商品牌服务和推广平台,打造广东“品牌矩阵”,培育更多誉享全国全球的名品、名企、名产,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


加大对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扩大“美食之都”“食在广东”全球声誉。加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标准创新主体,组建一批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


加强补短板型政策供给。调研报告建议修订已到期的《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对传统产业高端环节投资加大奖励。研究延续中小企业社保、医保延期缓缴政策。挖掘减税降费空间,探索中小企业技改项目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扩大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奖补范围,放宽奖补比例。


建议4:实施“金融希望工程”


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这个老大难问题,建议加大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转型需求的中小企业融资无门槛支持,构建省市联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推荐机制,探索“政府担保+金融机构免责+企业免抵押”模式,由各地市提出融资授信定向支持企业白名单,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加大授信融资。


设立传统产业链升级融资专项资金,撬动和挖掘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间借贷等融资资源,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解决方案,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纳入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转型升级贷”,健全“数字贷”平台,推广“园区贷”模式,创新供应链融资机制,加大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信贷服务,最大限度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企业代表黄仕坤:打造广东“品牌矩阵”


龙岗宝协会长黄仕坤应邀出席“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并代表发言


省政协委员、深圳市龙岗区珠宝行业协会会长、金雅福集团董事长黄仕坤发言指出,广东要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传统制造业增量空间已经不多;省内制造业存量存在流失风险;省内制造业布局不协调,转型升级环境尚待优化。


他建议加强统筹引导,深化融合赋能。一方面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引导一般性、替代性强的劳动密集型等非核心环节进行有序转移,筑牢升级底座,激发企业“愿转敢转会转”动力。另一方面以更大力度深化融合赋能。实施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扶植计划,构建粤商品牌服务和推广平台,打造广东“品牌矩阵”。创新“数改智转”示范推广机制,增强智能化升级能力,出台传统产业全链条数智化改造升级政策,突破要素制约瓶颈,集中资源对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案例应用、平台建设等实施全方位支持。健全完善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加大产出效益正向激励,制定 “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倾斜式、集中化配置。通过数智化省级示范样板工程,培育一批易复制易推广“数智领航”和“灯塔”企业,探索形成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示范领航,实现“试成一批、带起一片”的目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