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国”战略与“国潮复兴”浪潮的双重驱动下,珠宝行业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交融的重要阵地。2025年5月20日,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学献、秘书长金晓谊一行走访会员企业中国金楼,深入了解其以文化为核、以工艺为魂的发展路径,并围绕“非遗传承与国潮珠宝创新”展开研讨。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百年品牌的历史沉淀,更折射出中国珠宝行业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

一、文化根脉与商业实践的交响:解码中国金楼的“非遗基因”
中国金楼总部展厅内,一件件以“花丝镶嵌”工艺打造的珠宝作品在灯光下流转着千年古韵。这项起源于汉代的宫廷技艺,经中国金楼之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花丝勾勒的祥云纹与现代几何造型交织,黄金镂空的窗棂图案暗合“天圆地方”的哲学意境。作为玉文化领域的权威专家,陈学献指出:“玉文化与黄金工艺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金楼将花丝、錾刻等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设计,既保留了东方美学基因,又契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种创新路径值得行业借鉴。”

据品牌方介绍,中国金楼自 2014 年起系统性复原花丝镶嵌技艺,组建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领衔的工艺团队,每年投入营收的 8%用于技艺研发。其代表作《金楼盛世》系列以故宫太和殿藻井为灵感,通过 0.1 毫米金丝编织出立体建筑纹样,曾亮相 2023 年深圳文博会并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这种“非遗产业化”实践,正是深圳工美协会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的重点方向。

金晓谊指出:“中国金楼证明了文化 IP 的商业转化需要‘双向赋能’——既要以现代设计激活传统元素,也要坚守手工制作的稀缺价值。”陈学献在品鉴中感叹:“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中国金楼将‘手作温度’转化为商业价值,为传统工艺开辟了一条可持续传承的路径。”

二、国潮叙事背后的战略升维:从“老字号”到“新国货”的进阶
中国金楼的故事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品牌以个体工商户起步,虽起点平凡,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初心始终如一。2008 年,品牌在广东中山开设了第一家零售店,开启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旅程。2014 年,香港中国金楼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成立,品牌迈向更广阔市场。2017 年,金楼(中国)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在深圳水贝成立,品牌简称“中国金楼”,正式深耕国内市场。

在座谈中,中国金楼品牌负责人叶总讲述了其“三级跳”发展逻辑:文化溯源:以个体工匠情怀为起点,构建“金楼即文化”的品牌认知;技术破壁:通过花丝镶嵌、点翠等非遗工艺建立技术壁垒;潮流重构:联名潘晓婷推出“东方力量”国潮系列,以台球运动场景诠释东方美学,2024 年该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320%。

这一路径与深圳工美协会倡导的“工艺美术+时尚经济”模式高度契合。陈学献表示:“国潮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文化价值的当代转译。中国金楼以珠宝为媒介,让消费者在佩戴中感知‘礼乐文化’‘工匠精神’,这是新消费时代品牌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三、国企背书下的文化使命:从商业品牌到文化载体
凭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金楼获得了众多荣誉。2024 年,品牌入选中国品牌 500 强,品牌价值高达 100.48 亿。创始人叶亚武先生荣获 2024 中国品牌百名优秀企业家。此外,品牌还获得了品牌强国·创新力企业 100 强、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承诺企业、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等荣誉,这些都肯定了品牌在品质和文化传承上的努力。


2025 年,中国金楼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品牌携手 IPTV 荣登央视春晚广告,提升了知名度。同时,品牌荣获“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承诺企业”称号及“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证书,品质和服务得到权威认可。此外,中国金楼的股权架构升级为国有企业,高端子品牌“金楼世家”即将开放加盟,为品牌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金楼负责人叶总在交流中分享了品牌升级为国资企业后的战略规划:“成为国企不仅是资本层面的升级,更意味着承担更大的文化责任。我们计划与高校、非遗机构合作,开设传统工艺研修课程,让花丝、玉雕等技艺走向大众。” 他表示其旗下高端子品牌“金楼世家”启动全国加盟,依托国资背景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文化珠宝新零售”生态。
金晓谊秘书长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她认为,高端子品牌的推出,不仅是品牌矩阵的完善,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分层挖掘的匠心。从大众市场到高端定制,中国金楼正在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桥梁。深圳作为‘设计之都’,需要更多像中国金楼这样的企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工美协会玉文化专委会愿在标准制定、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陈学献主任建议到,珠宝行业正从“材料溢价”转向“文化溢价”,需构建“大师工作室+设计师联盟+数字营销”的协同网络。利用国企平台搭建“非遗工艺数据库”,推动花丝镶嵌等技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叶总特别强调:“国企身份不是保护伞,而是责任担当。我们将设立‘金楼非遗基金’,扶持 100 位青年匠人,让传统工艺真正‘活’在当下。”
四、对话未来:珠宝如何成为文化输出的“国家名片”?
随着中国金楼与潘晓婷联名款的热销,品牌在国潮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陈学献建议:“可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例如将岭南建筑元素、神话传说转化为设计语言,通过珠宝讲述‘中国故事’。”
叶总透露,中国金楼正筹备“一带一路”主题系列,计划以黄金为载体,融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符号,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双方就“珠宝行业的国际化使命”达成共识: 技术标准化:推动花丝镶嵌技艺申报联合国非遗名录,建立国际工艺认证体系;IP 全球化:以敦煌、三星堆等文化母题为灵感,开发符合国际审美的“东方叙事”产品;产业融合:联合博物馆、景区开发沉浸式珠宝文化体验项目,构建“珠宝+”文旅生态。
陈学献在总结中寄语:“中国金楼要成为‘行走的文化地标’,让每一件珠宝都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透过东方金饰看见文明之光。”

结语: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找答案
当珠宝从装饰品升维为文化载体,其价值坐标便不再局限于市场。中国金楼以“非遗文化+国企担当+国潮创新”的三维实践,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文化赋能商业”的样本,更昭示着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可能:它不必困守历史的荣光,而能在创新中延续文明的火种。正如潘晓婷在联名系列中所言:“佩戴金楼珠宝的女性,传递的不仅是美丽,更是文明传承者的底气。”
未来,随着“金楼世家”加盟体系的落地与国企资源的加持,中国金楼或将开启从“珠宝品牌”到“文化符号”的跃迁之路。而这条路上,在文化自信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中国金楼正在书写珠宝行业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