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深度人物

追忆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北京五寰珠宝交易市场董事长刘元生先生于2020年12月28日病逝,悲痛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忘不了当初刘元生先生对《宝玉石周刊》的支持与帮助;忘不了刘元生先生对珠宝行业的推动与奉献。


刘元生1948年出生于北京,满族。1968年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插队,恢复高考后,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到原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工作。曾经参与中宝协成立筹备工作;1994创办了北京五寰珠宝交易市场——中国最早的综合珠宝市场,并主持编辑出版《珠宝商情》;创办、成立了北京珠宝艺石协会,并担任秘书长主持协会工作,助推了北京地区珠宝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的恢复和内蒙古地方玉石产业阿拉善玛瑙的发展;创立中国玉器百工奖;评选中国玉石巧雕大师……


刘元生先生的离去,使珠宝业失去了一位开拓的智者,我们失去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兄长和朋友。在此,仅以工艺美术玉雕大师田健桥先生不久前撰写的《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一文,从一个侧面向广大读者介绍刘元生先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以下为正文。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初识刘元生先生于2008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活动中,因其是业界前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珠宝艺石协会秘书长,又是北京五寰珠宝市场董事长就一直尊称刘总。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真正了解刘先生是在2012年我们一起自驾游考察内蒙古满都拉口岸之行当中。内蒙古的阿拉善盛产玛瑙,“阿拉善玛瑙”颜色丰富、形态各异,作为玉石原料非常适合俏色雕刻,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我之前有过多次去阿拉善的经历,知道在阿拉善之外还有外蒙也有产出好的上乘玛瑙,并通过多个口岸走私运到阿拉善填充阿拉善玛瑙市场,其中满都拉口岸进口的数量最大。刘总便约我一起自驾前往内蒙沿线所有口岸寻找阿拉善玉源头。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一路走来让我重新认识了刘先生。出发前一天电话联系出行的事儿,刘总说,都准备好了,这会儿在医院做个小手术,不耽误明天出发,路上再跟你详说。听他语气坚定,我虽然满腹疑问也就没多说。第二天出发后,我赶忙问候,刘先生说:“我得过肠癌,做手术切过一节肠子,之后每年要做一次肠镜检查,昨天检查发现里面有息肉就直接切了,没啥大事。”他就像是说着跟他无关的事儿一样轻松随意,我一脸的震惊,一时竟无从接话,这得是怎样的心态和毅力呀!


接下来的行程中,一路北上,且不说60多岁的人在沙漠路段能把车开成赛车的感觉(我不会开车,刘总跟司机换开),意志风发尤甚年轻人的精力,让我佩服,最让我称奇的是先生的博闻强识,他大脑里就像装一幅活地图,讲解着所经过之处的民风民俗地域特点,还跟当地牧民用蒙语交谈,这让我急切的想了解他是经历了怎样的传奇。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刘元生1948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对勘探地矿和矿石种类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运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草原,因而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蒙语,曾经在劳动中放养过450多匹马的大马群,骑术也相当了得。因为成分问题,他是最后一批回城的知青。先生坦言,没有那十年的磨练就没有今天的我,那些年的岁月磨练了身心的意志,领略了人情冷暖,懂得了什么是珍贵的友谊。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改革开放以后,有着敏锐前瞻思维的他抢占先机,建立北京新街口五寰珠宝市场 。市场营业面积4000多平方米,地处北京新街口珠宝商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创建最早的综合性专业珠宝市场,由初始的贵金属、玉石批发逐步发展成为集宝石成品、原料批发、首饰加工、宝石加工、首饰加工设备供应、珠宝包装用品、珠宝类图书资料、珠宝鉴定、技术咨询于一体的多种经营综合性市场。


作为五寰珠宝市场创始人董事长的刘元生先生,以“诚信经营,特色经营,全心全意为商户服务”的经营理念,亲情式管理,通过联纵联横,打造商业共同体,在二十余年的运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逐步在全国形成了庞大的客户群落,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和文化品牌。做为北京新街口珠宝商圈的核心,带动了周边希福、华福、万特、启恒等10家珠宝市场,营业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产业最集中,覆盖面积最广、产业链最齐全的一站式珠宝市场,深得百姓信赖。2016年7月,北京市政府疏解调控促产业升级,新街口珠宝圈重组,有着22年发展历程的五寰珠宝市场与毗邻万丰珠宝城强强联手,联合打造新街口珠宝产业集散地。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为完善五寰珠宝市场,还建立了北京协宝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内众多宝玉石消费群体提供鉴定咨询服务,确保了市场所销售珠宝产品没有假货。之后又在深圳等地设立了分中心,多年来为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消费保障和专业鉴定认证。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市场的发展商业信息至关重要,1994年同步信息时代创刊了《珠宝商情》报,为行业内最早的平面媒体,以资讯新颖、内容丰富、连续性强、宣传影响范围大而知名,发行范围覆盖全国的珠宝玉石首饰市场、厂家、商家、业内人士、珠宝协会商会、质检机构、珠宝院校等。为业界第一时间提供开拓市场的重要信息,提供行业参考数据,以便及时洞察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调整经营策略,在把握市场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推动珠宝事业的发展,刘先生所付出热忱和努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坚强的意志是他克服障碍以达期望的支撑,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的初衷和希望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任职副会长期间,积极参与“百花奖”工作开展。中国玉器·“百花奖”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珠宝首饰中心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一个评选活动。2008年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在广州举办,展示评选场地由刘元生副会长出面联系广州春季珠宝展的主办方香港博闻展览公司免费提供的,由于当时玉专委刚成立两年,缺少经费,差旅费都是自掏腰包,包括展示作品所用的展柜都是留港财副会长从四会借来的,参与组织活动的工作人员没要一分钱报酬。活动结束后柳朝国大师赞助了五万元再加上奖项收费,才出版了这次评选活动的作品集。2009年百花奖评选活动在北京皇宬造办举行,崔放总经理赞助了40万元。2010年评选活动在北京玉器厂举行,由北京博投致远公司吴浩董事长赞助50万元,这两届活动由于企业赞助得以进行,但整个活动运作下来基本收支平衡没有结余。为此,没米下锅,下届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作为副会长的刘元生先生,受“天工奖”作品集封面封底及台历各页刊登权拍卖的启发,积极联络新疆的马进贵大师,深圳的冯志文等大师筹集米粮,赞助印刷2011年百花奖的台历、挂历的费用,为下一届的百花奖拍卖起到了事先铺垫的作用。2011年6月,在“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活动的颁奖晚宴上,就2011年“百花奖作品集”封底封面及2012年挂历的刊登权公开竞标,扬州刘月朗先生以28.8万竞得封面权,而我的作品《王者之风》则以10万元竞得封底权,连同挂历拍卖总计增加收入100多万。在没有企业赞助的情况下,顺利办完了活动,经费还有了结余,从此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局面,活动还深得民心。遗憾的是,几届百花奖活动的合影中,很难找到先生的身影,包括每次招待晚宴上,先生从不上桌,而是默默的观察哪一位朋友没有吃好,哪一位朋友还有什么需求需要提供帮助,他都会第一时间做好服务,可谓低调的幕后工作者。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2012年刘先生开始创办并开展“中国玉器·百工奖”玉文化系列活动。当时玉石市场大热,翡翠白玉价格涨成天价。于是人们寻找价格适宜的其它玉石材料,玛瑙适逢其时,受到青睐。我国内蒙古阿拉善盛产玛瑙,适于俏色巧雕,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为推广阿拉善玛瑙,2012年先生应阿拉善左旗政府邀请协助举办“阿拉善玉雕艺术节”,艺术节的内容是举办阿拉善玉雕作品展,鉴于此前负责“玉器·百花奖”具体组织工作的经验,先生提议创办并开展“中国玉器·百工奖”评选活动以推动阿拉善玉雕事业的发展(“百工奖”旨在弘扬当代百家争鸣的工匠精神),由阿拉善人民政府和北京珠宝艺石协会主办,开始了第一届“中国玉器·百工奖”的评选活动。2013年春季北京国际珠宝展上在阿拉善左旗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第二届百工奖评选。同年9月,在阿拉善左旗玉雕艺术节上进行了第三届百工奖评选。此后每年一届至2017年春季北京国际珠宝展上已进行了七届百工奖评选活动,2018年第八届百工奖评选活动在北京宋庄大洲玉文化创意园举办。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在百工奖评选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作品,尤其是巧雕作品。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玉石巧雕工作者。为鼓励玉石巧雕创作,“百工奖组委会”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评选了三十多位“中国玉石巧雕大师”。他们创作的作品艺术创意独特,材料设计巧妙,工艺水平高超,在全国各奖项评比中屡获大奖,同时,集中了他们的部分作品结集印出,作为阶段性总结。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无论“百工奖评选”还是“巧雕大师评选”,对中国玉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功的开拓了市场,确立了阿拉善玉在中国玉雕行业的地位。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北京玉雕”作为非遗文化而受到瞩目,玉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备受关注,建国初期在北京玉器厂工作的玉雕师傅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艺人”称号的前辈们便成为玉雕行业的一面旗帜。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被誉为中国玉器届“玉器思想家”的刘元生先生深知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历史应该记住这些“老艺人”,他们是撰写民族文化的“匠人”。每逢他逛书市就会寻找一些有关老艺人书籍,了解他们的生平、技艺特点、时代贡献等。许是心虔志诚,刘元生先生竟然有缘在网上旧书店看到了潘秉衡老艺人的“潘秉衡琢玉技艺”手稿。他由衷的说:虽是重金买下,但能在浩瀚书海中淘得,真得感谢如今的网络世界啊!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潘秉衡195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艺人”称号(1912一1970),晚年取号玉饕。十四岁进入玉雕行业,致力于薄胎玉器的创作研究,发明了套料取材法,后又研制成功失传的“压金银丝镶宝石”的工艺,恢复并提高了我国古来已有的“金镶玉”工艺水平,是我国玉器工艺史上的创举。被后世誉为新中国玉器史上开宗立派的鼻祖泰斗和一面鲜明的旗帜。潘秉衡老艺人技艺卓绝且全面,作品无论器皿、人物、花卉等,皆给人以和谐、典雅的美感,其作品不仅列为国宝,且被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费城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珍藏,为世界艺坛所瞩目。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上世纪六十年代,潘秉衡先生手绘的百幅玉雕画稿,即“潘秉衡琢玉画稿”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约七十年代末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王名时先生在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年会上发表了“潘秉衡琢玉记”一文,全文约二万字,简要而又系统的记述了潘老艺人的从艺生涯及琢玉技艺。后来此文被收录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选编”第八辑中。 

    1982年11月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潘秉衡琢玉技艺”一书,印数3200册,作者署名为王名时。作者在编后记中说到,此书在潘老艺人在世时就开始动手编写,参写者有吴品石、徐炳辉、王名时等同志,并曾于1964年写出过一个初稿本,此稿本因故未能出版。吴品石、徐炳辉也在文革中去世。所幸的是当时的资料笔记保留了下来,十六年后由王名时先生增补成书正式出版。

    刘元生先生说原稿可能是在文革中研究所解散时流失,真心感谢有心人保存下这份书稿,为玉器行业留下了这份太珍贵的历史资料(堪称文史国宝)。这份手稿由牛皮纸封面装订,书名“潘秉衡琢玉技艺”为手写体。书封面及内页均未见作者署名。全书稿126页,多为400字标准绿格稿纸。最珍贵的是当时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杨明甫书前的一页批示,落款时间为1963年11月9日。因此前边王名时谈到的初稿完成时间不是1964年而是1963年。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为尽早让潘老艺人的玉雕技艺让更多后人学习和了解,刘元生先生特意请来了潘秉衡的后人潘德珠老先生为本书作序以便尽快出版,因申请刊号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即以潘秉衡玉雕艺术研究会筹备组的名誉,于2014年3月,刊印出版了少量《潘秉衡琢玉技艺手稿及释文》,为后世研究潘秉衡玉器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佐证。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我和先生曾多次一起出差,旅途中跟我聊他的故事,人生经验。一起考察贵州罗甸玉时,带着他的探矿装备,给我讲解地貌、矿物的形成等知识,使我受益良多。作为亦师亦友的前辈,他给与我的帮助是巨大的。我第一次上台演讲时先生专程为我这个学生站台旁听,中途休场时赶紧悄悄附耳告诉我,语速再放慢点儿,要让人家听的懂。自此更是给我留下了一个长期作业,无论工作有多忙,一定要坚持写日记…… ,人前有多光彩背后就有多努力,成功永远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刘元生先生,北京珠宝业界里的一个传奇

 

先生在珠宝玉石领域,培育和建立了市场流通、产品检测、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人才选拔与培养等全方位机制体系,为行业的后续发展与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其傲雪红梅开不败的风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今已过七旬的刘元生先生仍虚心善学,为推动我国珠宝玉石器产业的发展而鞠躬尽瘁。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