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学献
高级工艺美术师,玉雕艺术家,珠宝设计师,玉文化学者,设计艺术学硕士,全国轻工技术能手,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MFA艺术硕士导师,深圳市玉石文化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工艺品雕刻工,国家一级贵金属与宝石检测员,深圳市龙岗区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理事出版个人作品集《文心雕玉:陈学献雕刻艺术选集》,玉雕与珠宝设计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奖项金银奖数十次,长期主讲分享:玉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等传统文化,擅长书画篆刻摄影造景等。
在珠宝与玉石这一交织着东方审美与文化传承的行业里,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陈学献指出玉石与钻石虽同属珠宝“近亲”,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钻石倾向于西方审美,而玉石则是东方文化的典型符号。在技术变革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玉石行业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

一、机器替代与人才重构:80%的传统手艺何去何从?
随着AI与数控技术不断成熟,玉石行业原有的手工主导模式正在被快速颠覆。目前,约80%的传统雕刻与加工环节已可被机器替代,导致大量依赖纯手工的从业者陷入与“机器抢活”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陈学献明确提出:不建议技能有限、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意的从业者继续苦守。“做得不好,不如趁早转行。”
相反,行业未来更需要的是“有文化、有想法”的新一代创作者—他们不仅理解玉文化底蕴,还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借助AI进行设计,真正做出具备新意的产品。行业不应停留在对古代纹样和形制的机械复刻,而应借助新工具、新思维,推动玉文化的当代演进。
二、定位奢侈品与文化符号:瞄准20%的高端市场
在陈学献看来,行业未来真正有价值的方向,是让中国玉石走向高端奢侈品市场。“未来20%的份额可以成为奢侈品”,这要求从业者不仅会做东西,更要懂文化、懂设计、懂叙事。玉石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不应被浪费在低附加值、重复性生产的“大路货”中。
他强调,虽然玉石目前主要流通于东方文化圈,但随着中国国力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它完全有可能像钻石一样实现“出海”。这并不依赖于国际标准是否认可— “我们的文化符号本身就很强大”,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现代设计和国际语言,讲好东方故事。
三、AI与手工的结合:从效果图到落地仍需“人的温度”
尽管AI在2022~2023年刚进入行业时表现生涩,生成的设计远未达到审美要求,但2024年其水平已显著提升。如今AI可被用于方案构思与效果预览,再通过人工与数控配合实现最终产品。不过玉石落地仍比钻石镶嵌更为复杂,即便使用数控机床,依然需大量人工参与修饰与调整—这一点,或是传统匠人仍可发挥价值的空间。

四、材料融合与设计创新:打破单一,走向“大融合”
陈学献提出,未来设计的关键在于“融合”。不仅是玉石与贵金属、彩宝、水晶等不同材质的混搭,更包括中西审美语汇的融合。例如将钻石与和田玉共同运用于一件作品,通过材料的天然冲突塑造新的美感。这类跨材料创作方式,恰是学院派出身的设计师所擅长的。
这也是开放与开拓意识的一种革新力量:我们不能困在小圈子里,只有大融合,才能激发真正的创意。”
结语:何为真正的工匠精神?文化为核,设计为翼,工具为刃
现实的“工匠精神”面临尴尬境地:很多工匠仅仅是为了谋生,缺乏追求极致的情怀。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应是一种开放、融合、不断迭代的创作态度。
玉石行业的未来,不属于埋头苦干而拒绝改变的人,也不属于空有技术却无文化理解力的机器。它属于那些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既理解东方美学、又掌握国际设计语言的新一代创作者。
唯有将文化作为内核、设计作为翅膀、技术作为利刃,中国玉石才能真正从小众工艺走向世界舞台,从“东方符号”进阶为“全球奢侈品”,完成一场深刻的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