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界和坊间对钻石的议论颇为热门,作为过来人,不少朋友希望我讲两句,只好勉为其难地烦扰《宝玉石周刊》编辑部。
以玉文化为基因的华夏珠宝文明源远流长;西方珠宝文明的王者“钻石”,进入华夏视野很晚,以至于无意或有意地被业界有所误解。
首先,概念混乱。
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创建了以矿物学为基础的珠宝玉石(简称:珠宝)学,矿物珠宝的名称两者共用,例如:Diamand;作为最坚硬的物质,工业用途广泛,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划归建材部门主管;国内产出很少,需要进口,外贸部将其划归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经营。1985年,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成立,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我,向国务院申请,将珍珠、钻石定为“从生产到销售独家经营”的一类商品;机械公司提出异议,主管副部长专程过问,我为其解惑:
华夏先人早就发现了坚硬无比的金刚石:“他山石,可攻玉。”因而制作了“金刚钻”。遵照华夏珠宝文化的规范:“石之美者”, 西人所谓的“王”,恰好是漂亮的金刚石,顺势将“美”的金刚石称之谓“钻石”,而非美者仍为金刚石。鉴于此,“中国机械”经营工业原料,因为“非美”,只可称:金刚石或“工业钻”;“中国珠宝”经营“石之美者”——珠宝之“钻石”。最终,商品名录分别为:工业钻或金刚石、钻石。
现实情况是:一提到“Diamand”,国人首先就认为是钻石;凡有“Diamand”矿发现,其总储量就被计为“钻石”。其实真正珠宝级的钻石只占总储量之百分几,其余为只能在工业上显身手的金刚石。
其次,关于“钻石4C”。
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蛊惑下,钻石成为了忠贞爱情、权利、地位的象征,需求与日俱增,为规范市场,国内创设了以四个英文字母“C”为首的钻石评估准则。
1985年,为配合“中国珠宝”开展业务,创立了高德珠宝鉴定研究所,并经国际珠宝联合会(CBIJO)认可;随着国内珠宝首饰业的发展,1997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人事部联合发文:认定了第一批49名珠宝玉石质检师,继尔北大、地大、轻工部、中宝协、地矿部相在北京创立了自属的检测机构。
有关部门却将除重量外无可量化的4C订为鉴定标准。美国的“GIA 4C”,在国内最受推崇。其实,美国人早已开宗明意:“本报告中记录的结果仅指所描述的钻石,且来自美国珠宝学院检测时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本报告既非担保书亦非评估证。”
我估计:90%以上的国人并不知晓美国人这一郑重的免责声明;被业界广泛运用的“Rapaport钻石报价单”的创办者——Rapaport先生曾亲口告诉我:“中国市场的售价,高出世界平均值10%。”
培育“钻石”:这是当前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但很少有人去追根溯源:培育“钻石”不可归类于珠宝。
珠宝玉石(简称珠宝)学研究的对象是:天然、美丽、稀少、耐久(真、美、少、硬)的物质。天然,是首要的定性基础。凡经人工干预者,鉴定时,均必须加以前缀,诸如:合成、改色…
培育“钻石”的上市,从根基上撼动了珠宝之王的地位,当然是珠宝首饰行业界的天大话题,仅以此短文抛砖引玉。(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创办人、中商联珠宝鉴定评估中心主任 何乃华)